首页 > > 书中缘 > 第621章 山珍.5

第621章 山珍.5(2/5)

目录

宁玉有些意外,道:“这些馅料听着就雁肪稀少,坊间换以猪肪,也算合理吧,怎就吃不起了?”

淑兰道:

“你只道雁肪不好找,但你可知,黍米如今多是市井民食,这个家里却不常吃,所谓山珍,亦不会是我说的松蕈,一般人家即便要做这菜,也得借着雨后,寻那草坡林地碰碰运气,若能得上几株茅草菌已是幸运。就这还是多亏了我国民泰安康,若是遇着年节不收,就这馅料,每一样就都是填饱肚子的主食,哪里还能这般折腾。”

宁玉琢磨着,谨慎提问:

“敢问姐姐,您说这个家里已不常吃那黍米,那平日吃的是?再有,这道菜,所谓吃不起的严格搭配,又是怎样的?”

随着淑兰的解答,宁玉只觉那道最顶配的“八珍炮雏”似乎就在自己面前制作着。

非寻常黍米,亦非上官家所吃粳米,而是皇家菰米,时令松蕈与笋丝的山林鲜气更非一般,改刀切丁的雁肪,喷香的鹿肉条取代了猪肉糜,调味也是用的上好梅酱。

而后以曲香酒糟混合泥土,裹了酿鸭,将盛放了酿鸭的陶甑,半埋进提前燃烧了一段时间的灶膛中,以炽热炭火包围陶甑,却不使顶端见明火,如此煨烤焖蒸两个时辰。

当宁玉脑海中的画面定格在敲开糟泥的瞬间,淑兰还在平静地讲述着,而听清后段的宁玉,也突然有点理解她为何莫名其妙引用《荀子》的篇章。

.

这还真就绕不开何淑兰那位在礼部的爹。

礼部作为掌管国家礼仪、祭祀、科举、文教的最高机构,身为礼部官员,其家庭极大概率便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不仅藏书丰富,学术氛围亦要比之其他更为浓厚。

而礼部官员本身因需要精通各类典籍以应对考据,对于被极端保守者视为“非正统”但极具影响的《荀子》就又可能持更开放的态度。

可巧何淑兰的父亲何翊正是这样的长辈,不仅何翊如此,何淑兰的母亲上官惠亦是开明之人,这便让何淑兰有机会比其他女子乃至男子都能更早阅读典籍,加之天资实在聪慧,十岁时便已通读《四书》,当同龄女子刚刚接触《女诫》,她却已手捧《荀子》。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荀子的理念与《四书》明显有区分,甚至可说是与传统温良道德相悖,这对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好在何淑兰有一对开明且智慧的父母,得父母适当引导,何淑兰非但没有误解荀子的理念,相反的,随着年龄增长,她得以用更加清醒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父亲在礼部,而荀子又可谓“礼”学理论之集大成者,何淑兰越是理解“礼”作为社会规范的本质,就越清楚加诸在人身上各种规训的实质。

.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本想拜佛的我成了修仙小师祖 我在古代开艺坊 七零:小软娇不哄不撩,军少你激动什么 穿成七岁小儿,我命由我不由天 黏人军官总是想亲亲,不要啊! 还没对象?小心寄 生死榜 开局处决鹰酱特使,兔子劝我冷静 无极! 从烧尸开始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