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状元诸葛亮(2/5)
各州举人到首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根据全国总人口及当年报名人数再次筛选出前5%-10%的精英,赐予“进士”的荣耀,且为确保各州人才均衡,每州至少要确保有一名进士,他们可以被直接授予八品官职。
进士中的前十名还要接受皇帝的亲自面试,通过皇帝的出题考察,最终确定出前三名: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为榜眼,第一名为状元,他们均可被授予七品官职,起步就是县令或与之相当的职位。
科举考试以后将每年如期举行,不限年龄,广纳贤才。然而,为了避免出现终身考试、成为考场钉子户的现象,张循深思熟虑后,立下规矩:每位考生在每一级别的考试中,最多仅有三次机会,若三次未能通过,则无缘再试。
这一规定,既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避免考试资源浪费,也激励了考生们珍惜每一次机会,全力以赴。
自去年华朝统一全国以来,科举制度的筹备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从县试、郡试,再到州试,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士子的心血与梦想。
终于,太平五年七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汇聚于首都,参加由皇帝张循亲自主持的殿试。本次殿试共有500余名举人参加,考试内容广泛,涉及四书五经、历史、政治、民生、算数、天文、地理、气象、水利、机械、治国、治军、外交等多个领域,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基础,还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和紧张的阅卷工作,作为主管部门的吏部和礼部最终确定了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四十多名进士名单。这些进士不仅学识渊博,更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才能。张循对这份名单进行了仔细的审核,确认无误后,亲自召见前十名考生进行面试,以进一步考察他们的答题能力、胆量、口才以及临机应变能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