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香江大亨传奇 > 第五九八章 建筑公司

第五九八章 建筑公司(2/5)

目录

“我的曾外祖父叶澄衷是中国首富,是全国第一大五金商,又代理美孚及亚细亚石油,比哈同,沪上英籍犹太巨富还要富有,可惜战时财产化为乌有。

我父亲是买办,代理漂亮国鸡蛋,是华夏茂昌蛋厂副董事长,又是德国洋行、福罗洋行买办。

我们几代人都是读书人,父亲与我都是沪上圣约翰(大学)毕业,父亲修读政治,我修读土木工程,那年头,大学毕业并非是简单的事。”

1942年,陆孝佩大学毕业,陆孝佩辗转大西北,在陇海铁路做见刁工程师。

恶劣的气候及生活环境,使从小生活在金银窝里的陆氏受到极好的磨练。

1946年初,陆孝佩辞去公职,自立门户,与友人台组一间建筑行,各投资2两黄金,作为创业资本。

陆孝佩下想倚赖富有的家族及亲戚,他要自力闯天下。

当时沪上苏京有不少英美洋行,陆孝佩凭着一口地道的英语和一张教会大学的文凭,承揽了不少英美洋行的生意,为他们修缮遭战争破坏的商馆,营造厂房,兴建住家的洋楼。

这些工程都不大,但给陆孝佩极好的试手机会,以后他来香江开业,对建造西洋风格的建筑,轻车熟路。

短暂的3年,公司获利颇丰,共赚得八百两黄金。

1949年元月,公司业务骤然萧条,便自行解散。每个股东,分得一百多两黄金,其中身为经理的陆孝佩分得一百五十两——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资金。

1950年,陆孝佩告别妻子儿女,悄悄离开家门,只身来到香江。

到香江时,他仅拎一只皮箱,腰包只剩下5港元。香江的情形既糟又乱,不少“难民”栖身街头。没人理睬他这位齐宣王的后裔,只当他是一个逃命的战争难民。

幸亏那时的钱抵(值)钱,一碗沙河粉还不到1角钱,低档客栈住一天才1港元。

陆孝佩就这么撑着,四处奔波去找工作。

大概是天无绝人之路,绝望中的陆氏邂逅原来做工程认识的友人,陆氏顾不得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窘况。友人借了五百港元给陆孝佩,使他得以栖身糊口。

那时的沪上人多执纺织、航运、贸易等业,开建筑行的几乎没有。

陆孝佩只得去粤省人开的建筑行打工。做施工监管是要兼做人际关系的,业主是粤省人,地盘工也是粤省人,陆孝佩的粤话不“灵光”,常常发生误解,致使影响施工。

但不久陆孝佩的优势发挥出来,业主若是英国人、沪上人,陆孝佩的英语、吴语正好派上用场。

又没多久,陆氏的粤活也灵光了起来。

陆孝佩跳过几次槽,每跳一次,薪水涨一次,他颇得老板赏识,让他做大工程的监管。

陆孝佩回忆道:“战后香江城市建筑的变化,我可如数家珍,不少工程我亲自参与过。不过,能留下芳名的,是地产商、建筑公司老板、建筑设计师,我们施工工程师,跟地盘工一样,为他人做嫁衣裳。”

陆孝佩梦寐以求自己开业,他从未想过要做地产商,只想开建筑行——在沪宁买地置房的教训太惨痛了!

克勤克俭10余年,终于有了十三万港元积蓄,1961年,陆孝佩与妻子合开了一间夫妻档——公和建筑。

有人说公和取自公婆的谐音,夫妻档即是公婆档。有人便去问陆孝佩,陆氏用带沪上口音的粤语道:“我晤知啦,随便你怎想啦。”

陆孝佩负责接业务、买材料、监督施工,妻子管理帐目和做家务,陆氏做工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不偷工减料,故信誉愈来愈好。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联盟之我真不是高人 我居然是武林高人 霍格沃茨的卡牌巫师 正阳门下四合院,我成了韩家老六 穿越之农女风华 闲春 神医王妃称霸京城 梦幻的伊甸园 活在四合院 秋栖